笔趣阁 www.bqgwx.net,沉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一
敦煌是战争的杰作。
舜的时代,舜与“三苗”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舜战胜了“三苗”人,将其流放到了三危(古时候敦煌),这里才开始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率领3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置朔方郡、五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由陇西出发过焉支山,斩杀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并且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再次发兵,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120年,只有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而敦煌太守代行起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敦煌在军事上地位更为重要。
公元前113年,汉王朝正式设置敦煌郡,并在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
战争造就了玉门关,控制着西域通往汉朝的交通要道,是保卫国门的雄关。戍守西域的将士们把玉门关看作故乡的家门,而内地国人把它看作边关。
公元前107年,汉安帝被迫罢西域都护。
公元前104年,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退回敦煌,上书要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发专使拦截玉门关,不许李部入关。李将军只好率领6万大军屯兵敦煌,进行休整。一年之后,他率领军队,带着10万头牛、3万匹马、一万头骆驼出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诗句中,前人以“春风”比喻皇恩,诗人是在替将士鸣不平,讽刺朝廷的边塞政策;我以为还有两层含义,其一爱国思想,春风到了玉门关不愿越关西去,恋乡思国;其二玉门关外遥远而荒凉,春风到不了那个地方。
敦煌,由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远之地,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重镇。
汉王朝由于战争的需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那里采取屯田戍守政策,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带到了那里。还专门设置“河渠卒”负责灌溉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采取掘堰、筑堤、凿井等办法,引导疏勒、党河河水灌溉农田,使戈壁沙漠变成绿洲,成为当时较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政治、军事重镇,兵家必争关隘。到了西汉末年,该郡管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据两关:玉门关、阳关;拥有四万人口的要郡了。
在戈壁中长途跋涉的人们的眼里,在荒漠中挣扎过来的人们心中,发现这样一片充满着生机的绿洲,有谁不为之惊叹!
东汉的应劭云:“敦,大也,煌,盛也。”
史书记载:
班超在西域30年,思乡心切,晚年上书皇帝说:“臣不该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统治者无力顾及西北,敦煌20年没有太守,处于无政府状态,使丝绸之路衰落。
三国时期,魏国派仓慈为敦煌太守,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鼓励国内外商人自由贸易,发给“过所”(通行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他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敦煌,大力推广,改革了农具,增加50%的收成,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十六国前期?前秦,符坚在建元末期从内地迁徙了近2万户人口充实敦煌;后凉吕光时期,发生内乱,武威、张掖一带的人们大都到敦煌避乱。
公元400年,太守李皓称凉王,建立了西凉政权,在历史上敦煌唯一的成为西北政权的都城。建立宫殿,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
公元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攻打敦煌,以水灌城,攻入城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公元441年,北魏灭北凉,守将西逃,并且迁走了万余户人家。敦煌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公元472年,柔然部无卢真率领3万骑进攻敦煌被击退。
公元474年,柔然部又袭击敦煌,再次被镇将尉多侯击败。
北魏?孝文帝时期,派穆亮出任敦煌镇都大将,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休养生息,使经过频繁战争的敦煌得以恢复。孝文帝之后,由于敦煌的重要性,将它改名为瓜州。
隋?炀帝派黄门侍郎斐矩负责管理河西的商业贸易,他根据收集到的西域45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等资料,编写了图文并茂西域图记3卷献给皇帝,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说明了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他了解有3条丝绸之路,南道:出敦煌,经鄯善、于阗,过春岭,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经龟兹、疏勒,过春岭,经俄罗斯费尔干纳而至波斯;北道:出敦煌,至伊吾,经巴里坤、铁勒部,渡北流河到达西海。
公元608年,斐矩发动铁勒部大败吐谷浑。同年3月,隋炀帝开始西巡。
公元619年,唐朝确立了对敦煌的统治,将它改名为沙州。强大的唐朝军队在西域展开了很多次大小战役,处于大后方的敦煌,大力发展了农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7世纪上半叶到8世纪下半叶,敦煌经过了100多年的太平日子。
诗人张籍描绘了当时兴盛的景象:
边城幕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西安。
公元759年,由于“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守备很弱,吐蕃乘虚而入,孤城沙州被包围,由于军民顽强奋战,坚守达16年之久。终于弹尽粮绝,于公元781年,被迫与吐蕃订立城下之盟,以敦煌人民“勿徙他处”为条件,开城投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占领了沙州城。
公元863年,张议潮收复了河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在河西实现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医治战争的创伤,说服朝廷保留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建制,在当时深得民心。
有诗云:
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如。
张议潮变文
公元905年,张承奉在沙州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割据自立。与甘州回鹘进行了3次战争。
公元911年,回鹘可汗率兵进逼沙州,订立了城下之盟,成为回鹘的子国。
公元1036年,西夏政权攻占沙州。在西夏200年的统治中,农业发展较快,成为西夏“御仓”窑藏粟米达百万石,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设置“群牧司”
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攻陷沙州,将其改为沙州路,蒙古人大量迁徙进来。经过战争的洗劫,沙州一带一片萧条,至公元1290年,沙州、瓜州两地人口才一万左右。
公元1372年,明朝收归沙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古丝绸之路被渐渐冷落、荒废。
公元1539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敦煌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公元1725年,清朝重新设置敦煌县,从关内移民屯垦,荒芜了两个世纪的敦煌又开始复苏。
来到玉门关的遗址前,遥望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你才能体会伟大诗人李白关山月的诗意,意境超旷,落笔天纵,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空间,仿佛使人目睹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大战匈奴,被困七昼夜的凄惨情景,仿佛目睹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的连年战争壮烈场面。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关征战的将士们有去不还,用他如椽大笔抒发对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深沉的感慨。使人感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市遥望玉门关”的悲怆。遥望远处祁连雪山,在地平线的尽头,是一抹隐隐约约的亮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李白关山月
来到古阳关的遗址前,遥望远处的祁连雪山,面对半截不倒的古烽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壮烈气概和“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凄凉的胸怀!
站在阳关遗址上,在一片沙漠之中,露出倒塌的古城墙的残骸,历史的尘埃像黄沙掩埋了早已远去的辉煌。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穿越漫长时空的战争杰作。战争造就了它,也好多次地改造它,战争,这位杰出的雕塑家,用他锋利无比的刀刃去雕琢,去塑造这座旷世珍品!
二
莫高窟是宗教的杰作。
离敦煌以东20里,有一座山,古老而神秘的山叫三危山。在远古的传说中,西王母曾住在此山中,周穆王曾经到那里拜访过她,并且受到她热情接待,两人吟诗唱和,都有留恋之意。
宗教在敦煌的兴盛更甚于内地,不仅佛教,还有道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敦煌传播。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了印度,他崇信佛教,曾经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开始开凿石窟,把佛教传播的国外。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只能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许多修正来适应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在中国广泛地传播。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于阗一带,从地理位置分析,敦煌地接西域,是边关要地,随着边疆贸易的开展,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国外的文化进了我国,佛教作为国外文化的重要方面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文化空间。当时,我国的道教和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并未形成垄断的地位,古代的老庄道家文化在魏晋时期形成玄学... -->>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一
敦煌是战争的杰作。
舜的时代,舜与“三苗”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舜战胜了“三苗”人,将其流放到了三危(古时候敦煌),这里才开始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率领3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置朔方郡、五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由陇西出发过焉支山,斩杀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并且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再次发兵,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120年,只有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而敦煌太守代行起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敦煌在军事上地位更为重要。
公元前113年,汉王朝正式设置敦煌郡,并在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
战争造就了玉门关,控制着西域通往汉朝的交通要道,是保卫国门的雄关。戍守西域的将士们把玉门关看作故乡的家门,而内地国人把它看作边关。
公元前107年,汉安帝被迫罢西域都护。
公元前104年,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退回敦煌,上书要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发专使拦截玉门关,不许李部入关。李将军只好率领6万大军屯兵敦煌,进行休整。一年之后,他率领军队,带着10万头牛、3万匹马、一万头骆驼出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诗句中,前人以“春风”比喻皇恩,诗人是在替将士鸣不平,讽刺朝廷的边塞政策;我以为还有两层含义,其一爱国思想,春风到了玉门关不愿越关西去,恋乡思国;其二玉门关外遥远而荒凉,春风到不了那个地方。
敦煌,由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远之地,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重镇。
汉王朝由于战争的需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那里采取屯田戍守政策,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带到了那里。还专门设置“河渠卒”负责灌溉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采取掘堰、筑堤、凿井等办法,引导疏勒、党河河水灌溉农田,使戈壁沙漠变成绿洲,成为当时较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政治、军事重镇,兵家必争关隘。到了西汉末年,该郡管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据两关:玉门关、阳关;拥有四万人口的要郡了。
在戈壁中长途跋涉的人们的眼里,在荒漠中挣扎过来的人们心中,发现这样一片充满着生机的绿洲,有谁不为之惊叹!
东汉的应劭云:“敦,大也,煌,盛也。”
史书记载:
班超在西域30年,思乡心切,晚年上书皇帝说:“臣不该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统治者无力顾及西北,敦煌20年没有太守,处于无政府状态,使丝绸之路衰落。
三国时期,魏国派仓慈为敦煌太守,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鼓励国内外商人自由贸易,发给“过所”(通行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他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敦煌,大力推广,改革了农具,增加50%的收成,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十六国前期?前秦,符坚在建元末期从内地迁徙了近2万户人口充实敦煌;后凉吕光时期,发生内乱,武威、张掖一带的人们大都到敦煌避乱。
公元400年,太守李皓称凉王,建立了西凉政权,在历史上敦煌唯一的成为西北政权的都城。建立宫殿,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
公元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攻打敦煌,以水灌城,攻入城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公元441年,北魏灭北凉,守将西逃,并且迁走了万余户人家。敦煌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公元472年,柔然部无卢真率领3万骑进攻敦煌被击退。
公元474年,柔然部又袭击敦煌,再次被镇将尉多侯击败。
北魏?孝文帝时期,派穆亮出任敦煌镇都大将,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休养生息,使经过频繁战争的敦煌得以恢复。孝文帝之后,由于敦煌的重要性,将它改名为瓜州。
隋?炀帝派黄门侍郎斐矩负责管理河西的商业贸易,他根据收集到的西域45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等资料,编写了图文并茂西域图记3卷献给皇帝,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说明了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他了解有3条丝绸之路,南道:出敦煌,经鄯善、于阗,过春岭,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经龟兹、疏勒,过春岭,经俄罗斯费尔干纳而至波斯;北道:出敦煌,至伊吾,经巴里坤、铁勒部,渡北流河到达西海。
公元608年,斐矩发动铁勒部大败吐谷浑。同年3月,隋炀帝开始西巡。
公元619年,唐朝确立了对敦煌的统治,将它改名为沙州。强大的唐朝军队在西域展开了很多次大小战役,处于大后方的敦煌,大力发展了农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7世纪上半叶到8世纪下半叶,敦煌经过了100多年的太平日子。
诗人张籍描绘了当时兴盛的景象:
边城幕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西安。
公元759年,由于“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守备很弱,吐蕃乘虚而入,孤城沙州被包围,由于军民顽强奋战,坚守达16年之久。终于弹尽粮绝,于公元781年,被迫与吐蕃订立城下之盟,以敦煌人民“勿徙他处”为条件,开城投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占领了沙州城。
公元863年,张议潮收复了河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在河西实现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医治战争的创伤,说服朝廷保留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建制,在当时深得民心。
有诗云:
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如。
张议潮变文
公元905年,张承奉在沙州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割据自立。与甘州回鹘进行了3次战争。
公元911年,回鹘可汗率兵进逼沙州,订立了城下之盟,成为回鹘的子国。
公元1036年,西夏政权攻占沙州。在西夏200年的统治中,农业发展较快,成为西夏“御仓”窑藏粟米达百万石,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设置“群牧司”
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攻陷沙州,将其改为沙州路,蒙古人大量迁徙进来。经过战争的洗劫,沙州一带一片萧条,至公元1290年,沙州、瓜州两地人口才一万左右。
公元1372年,明朝收归沙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古丝绸之路被渐渐冷落、荒废。
公元1539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敦煌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公元1725年,清朝重新设置敦煌县,从关内移民屯垦,荒芜了两个世纪的敦煌又开始复苏。
来到玉门关的遗址前,遥望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你才能体会伟大诗人李白关山月的诗意,意境超旷,落笔天纵,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空间,仿佛使人目睹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大战匈奴,被困七昼夜的凄惨情景,仿佛目睹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的连年战争壮烈场面。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关征战的将士们有去不还,用他如椽大笔抒发对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深沉的感慨。使人感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市遥望玉门关”的悲怆。遥望远处祁连雪山,在地平线的尽头,是一抹隐隐约约的亮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李白关山月
来到古阳关的遗址前,遥望远处的祁连雪山,面对半截不倒的古烽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壮烈气概和“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凄凉的胸怀!
站在阳关遗址上,在一片沙漠之中,露出倒塌的古城墙的残骸,历史的尘埃像黄沙掩埋了早已远去的辉煌。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穿越漫长时空的战争杰作。战争造就了它,也好多次地改造它,战争,这位杰出的雕塑家,用他锋利无比的刀刃去雕琢,去塑造这座旷世珍品!
二
莫高窟是宗教的杰作。
离敦煌以东20里,有一座山,古老而神秘的山叫三危山。在远古的传说中,西王母曾住在此山中,周穆王曾经到那里拜访过她,并且受到她热情接待,两人吟诗唱和,都有留恋之意。
宗教在敦煌的兴盛更甚于内地,不仅佛教,还有道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敦煌传播。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了印度,他崇信佛教,曾经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开始开凿石窟,把佛教传播的国外。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只能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许多修正来适应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在中国广泛地传播。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于阗一带,从地理位置分析,敦煌地接西域,是边关要地,随着边疆贸易的开展,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国外的文化进了我国,佛教作为国外文化的重要方面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文化空间。当时,我国的道教和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并未形成垄断的地位,古代的老庄道家文化在魏晋时期形成玄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