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wx.net,沧海一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落,走近,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石马槽村,路边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想必是加工著名的石马槽大米的。石马槽水稻种植在山涧稻田里,因为独特的“两山夹一冲”的地形和青岗泥土质,山上冲积下来大量有机腐殖质,气候温润、湿度适宜、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冷水灌溉和精耕细作,孕育出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石马槽大米,深受欢迎。
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山峦叠翠,一条清澈的河流从远山走来,穿村而过,滋润着两边肥沃的土地,乡民们依山傍水而居,朝耕暮耘,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正值小麦孕穗期,乡民们发现大片麦地被践踏,便集结起来连夜守护。深夜,麦地旁的堰塘里突然飞出一匹白马,直落麦地,瞬间将麦苗吃光。于是守夜的乡民们朝天鸣铳,敲锣驱赶。白马受到惊吓,返入堰塘之中,不见踪影。乡民们把堰塘的水戽干,只发现一个石制马槽,抬出后,槽内的一汪清水始终取之不竭。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堰塘取名为马槽堰,这里因此而得名石马槽。莫非这白马是楚王的坐骑,在巡视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地,留下这一汪清水泽被后人。
沿着226县道一路前行,很快就过了当阳地界,进入远安县境。远安与当阳,山水相连。眼前巨大的标示牌告诉我,这里是被称为宜昌市最美乡镇,号称“中国菇乡”被定位为“林海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的远安县东大门茅坪场镇。226县道在这里来了个90度的转弯,由北改往西方向的远安县城鸣凤镇,拐弯处正式瓦仓起义的发生地瓦仓村,于是,我离开226县道,到来到瓦仓村寻找80多年前先辈们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在位于瓦仓村的瓦仓起义遗址,高耸的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青山环抱、苍松翠柏,一行行文字仿佛在述说着那峥嵘岁月。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瓦仓地区为中心,以远安县北乡为总大本营,举行武装起义,任命李超然为瓦仓起义总指挥。9月初,中共瓦仓区委在老观窝为被敌人杀害的省农运特派员、当阳县委委员李时鲜召开追悼大会,历时三天。追悼大会上群情激愤“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怒吼声,此起彼伏、震撼山谷。追悼大会开成了起义前的誓师大会。会后瓦仓区农民自卫团迅速扩充到1600人,汪效禹为团长、傅丹湘为副团长,傅恒之为参谋长,汪文化、黄冠伯、李时新分别任一、二、三营营长,11日,鄂西特委、鄂西军事委员会在当阳县洪市坪召开远安、当阳两县联席会议。出席会议有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曹壮夫,起义总指挥李超然,远安县委书记陈海涛、当阳县委代理书记李述礼等21人。会上起义行动小组副组长、瓦仓农民自卫团团长汪效禹汇报起义的准备情况,会议对起义前后的各项工作作了缜密研究、周密部署。9月14日夜,起义总指挥部下达了“杀尽反动官吏和土豪劣绅,无情地镇压一切反革命”的命令。瓦仓农民自卫团以攻打瓦仓区团防局为标志,打响了鄂西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打掉了盘踞在石马槽的瓦仓区团防局,拘捕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80多人,经人民公审,将其中罪大恶极的30多名土豪劣绅判处死刑。15日,中共鄂西特委在老观窝成立了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紧邻瓦仓的远安县南乡、方家口,当阳县观音、九子山地区及南漳、荆门、钟祥等周边地区纷纷响应,举行武装暴动,在半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有15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的革命根据地。
返回226县道,一路向西,去感受林海、菇乡。这路虽是修建在大山深处,密林丛中,但宽阔、平坦、安静,没了车水马龙,少了熙熙攘攘,走在路上就像徜徉在世外桃园,山脚的民居,整洁、宽敞、明亮,很有几分现代气息,从居住条件可以判断,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宁、祥和,放眼望去四周是莽莽林海,不愧为林海旅游区。沿路修建的候车亭、垃圾屋、标示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一模一样,都是被鲜花、绿树包围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景点,远安人刻意营造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一处路边小景点,有一个指示牌,上书“旅游特色村两河村,那些年景区”我循路走了进去,绿树掩映下的村子,静谧的能听见山涧潺潺流水声,山上是鸟的啾鸣和蝉的嘶鸣,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将散居在山间的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就像一颗颗翡翠挂在山谷,房前屋后、山凹林下,是一个个菇棚,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岭,覆盖这山松、花栎树,偶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山林中或跑出一群鸡,自由的啄食,或走过几只羊,悠闲的吃草,好一派人间仙境,走进来,真让人感受到那些年,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不,应该是远离尘嚣,远离烦扰,荡涤心灵的好地方。我不忍打搅它的宁静,回到226县道,在万山丛中徜徉。
走出森林,是艳阳高照,气温应该突破了35度,早晨对天气的误判让此行准备不周,仅仅带了眼镜,穿了防晒衣,头部没有防护,只感觉脸火辣辣的,皮肤肯定会灼伤,眼前的美景只好依依不舍。于是加大油门,向鸣凤镇疾驰。
4个多小时来去匆匆,140多公里深谷探幽,楚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力量,更给了我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论什么时候,任何境遇,我们都要有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
2015年7月28日
地,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落,走近,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石马槽村,路边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想必是加工著名的石马槽大米的。石马槽水稻种植在山涧稻田里,因为独特的“两山夹一冲”的地形和青岗泥土质,山上冲积下来大量有机腐殖质,气候温润、湿度适宜、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冷水灌溉和精耕细作,孕育出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石马槽大米,深受欢迎。
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山峦叠翠,一条清澈的河流从远山走来,穿村而过,滋润着两边肥沃的土地,乡民们依山傍水而居,朝耕暮耘,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正值小麦孕穗期,乡民们发现大片麦地被践踏,便集结起来连夜守护。深夜,麦地旁的堰塘里突然飞出一匹白马,直落麦地,瞬间将麦苗吃光。于是守夜的乡民们朝天鸣铳,敲锣驱赶。白马受到惊吓,返入堰塘之中,不见踪影。乡民们把堰塘的水戽干,只发现一个石制马槽,抬出后,槽内的一汪清水始终取之不竭。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堰塘取名为马槽堰,这里因此而得名石马槽。莫非这白马是楚王的坐骑,在巡视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地,留下这一汪清水泽被后人。
沿着226县道一路前行,很快就过了当阳地界,进入远安县境。远安与当阳,山水相连。眼前巨大的标示牌告诉我,这里是被称为宜昌市最美乡镇,号称“中国菇乡”被定位为“林海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的远安县东大门茅坪场镇。226县道在这里来了个90度的转弯,由北改往西方向的远安县城鸣凤镇,拐弯处正式瓦仓起义的发生地瓦仓村,于是,我离开226县道,到来到瓦仓村寻找80多年前先辈们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在位于瓦仓村的瓦仓起义遗址,高耸的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青山环抱、苍松翠柏,一行行文字仿佛在述说着那峥嵘岁月。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瓦仓地区为中心,以远安县北乡为总大本营,举行武装起义,任命李超然为瓦仓起义总指挥。9月初,中共瓦仓区委在老观窝为被敌人杀害的省农运特派员、当阳县委委员李时鲜召开追悼大会,历时三天。追悼大会上群情激愤“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怒吼声,此起彼伏、震撼山谷。追悼大会开成了起义前的誓师大会。会后瓦仓区农民自卫团迅速扩充到1600人,汪效禹为团长、傅丹湘为副团长,傅恒之为参谋长,汪文化、黄冠伯、李时新分别任一、二、三营营长,11日,鄂西特委、鄂西军事委员会在当阳县洪市坪召开远安、当阳两县联席会议。出席会议有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曹壮夫,起义总指挥李超然,远安县委书记陈海涛、当阳县委代理书记李述礼等21人。会上起义行动小组副组长、瓦仓农民自卫团团长汪效禹汇报起义的准备情况,会议对起义前后的各项工作作了缜密研究、周密部署。9月14日夜,起义总指挥部下达了“杀尽反动官吏和土豪劣绅,无情地镇压一切反革命”的命令。瓦仓农民自卫团以攻打瓦仓区团防局为标志,打响了鄂西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打掉了盘踞在石马槽的瓦仓区团防局,拘捕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80多人,经人民公审,将其中罪大恶极的30多名土豪劣绅判处死刑。15日,中共鄂西特委在老观窝成立了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紧邻瓦仓的远安县南乡、方家口,当阳县观音、九子山地区及南漳、荆门、钟祥等周边地区纷纷响应,举行武装暴动,在半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有15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的革命根据地。
返回226县道,一路向西,去感受林海、菇乡。这路虽是修建在大山深处,密林丛中,但宽阔、平坦、安静,没了车水马龙,少了熙熙攘攘,走在路上就像徜徉在世外桃园,山脚的民居,整洁、宽敞、明亮,很有几分现代气息,从居住条件可以判断,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宁、祥和,放眼望去四周是莽莽林海,不愧为林海旅游区。沿路修建的候车亭、垃圾屋、标示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一模一样,都是被鲜花、绿树包围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景点,远安人刻意营造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一处路边小景点,有一个指示牌,上书“旅游特色村两河村,那些年景区”我循路走了进去,绿树掩映下的村子,静谧的能听见山涧潺潺流水声,山上是鸟的啾鸣和蝉的嘶鸣,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将散居在山间的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就像一颗颗翡翠挂在山谷,房前屋后、山凹林下,是一个个菇棚,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岭,覆盖这山松、花栎树,偶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山林中或跑出一群鸡,自由的啄食,或走过几只羊,悠闲的吃草,好一派人间仙境,走进来,真让人感受到那些年,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不,应该是远离尘嚣,远离烦扰,荡涤心灵的好地方。我不忍打搅它的宁静,回到226县道,在万山丛中徜徉。
走出森林,是艳阳高照,气温应该突破了35度,早晨对天气的误判让此行准备不周,仅仅带了眼镜,穿了防晒衣,头部没有防护,只感觉脸火辣辣的,皮肤肯定会灼伤,眼前的美景只好依依不舍。于是加大油门,向鸣凤镇疾驰。
4个多小时来去匆匆,140多公里深谷探幽,楚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力量,更给了我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论什么时候,任何境遇,我们都要有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
201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