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wx.net,红楼之黛玉为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知这个消息,黛玉和卫若兰都惊呆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由休书一事,黛玉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凤姐,按卫若兰曾经写给自己看的红楼梦及其说给自己听的红学研究之作来看,凤姐的命运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没想到卫太太得意一世,竟落得和凤姐原本的结局无异,甚至犹有过之。
不过,凤姐如今过得很好,虽然没有昔年耀武扬威的富贵荣华,但是上面贾赦一味含饴弄孙,万事不管,邢夫人是万事不敢管,中间贾琏有李先生教导,兢兢业业地当着南安王府的长史官,下面儿女双全,小叔子们和出阁的小姑子都对她十分敬重,她自己心有忌惮不敢碰那些违反律例之事,可以预见她这一世绝不会像卫太太一样,绝境中又雪上加霜。
黛玉长叹一声,神情低落,轻声道:“没想到大老爷会这么做,我自然明白大太太是罪有应得,可是她更多的是被三皇子府利用,因牵扯到谋逆才判处这么重,但是,我万万没料到夫妻之情竟如此不堪一击。”
莫非,这就是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卫若兰沉默片刻,柔声道:“有的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富贵,有的可以共富贵,难以共患难,所以是否有情有义就能从这里看出几分。大千世界,不能以一句俗语作为定论,毕竟有无情无义的,也有有情有义的,端的看品行如何。大太太被休这件事,你别多想,从我在刑部大牢里见到大老爷,我就料到了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大老爷这般迫不及待。”
卫大伯本来就自私自利,不思己过,每每迁怒他人,当年他的母亲不也是因红菱之死而被迁怒至难产而亡吗?何况,卫太太和卫源在谋逆案里确实算不得无辜,卫大伯为了撇清干系,自然有千般理由万般作为。
再说,卫若兰更了解世情,似卫大伯这般的人不知凡几,十个当中有八个会以残花败柳为由休弃入狱之妻,哪怕这位妻子本身清白无辜,可他们却觉得名声不雅。
剩下的两个未被休弃的,一个苟延残喘,一个自杀谢罪。
黛玉明白其中根由后,瞪圆了似睁非睁的眼,竖起了似蹙非蹙的眉,恼恨道:“怎么就没人肃清狱中这些腌臜?纵使世间女子的确有罪,也不该受此欺辱。”
卫若兰摇头一叹,道:“你说肃清,可是谈何容易?近些年当今圣人对此事颇为仁厚,设有女监不说,许多官员获罪,其家眷都是关押在府邸后院,已较从前强了十倍。但是,人心难测,有依旧欺辱女犯的狱卒,也有不体贴自家眷属的亲人,不是一句肃清可以解决的。”
黛玉默然不语,她何尝不明白卫若兰话中所说的道理?只是身为女子,原本就遭受万般不公的待遇,如何不对此心生怜悯?
她仍然认为,获罪入狱不是卫大伯休妻的理由。
可是,卫大伯偏偏就以此为由而休弃卫太太,世人竟然视为理所当然,都说卫太太是罪有应得,没有一个人记得卫太太也曾侍奉公婆并为他们送终守孝。因此,所谓三不去不过是一条不是人人都遵守的规矩,并不能保障世间女子的终身。
细心整理行囊,打点官差,又写信给流放之地的熟人,送走心如死灰的卫太太和卫源夫妻,黛玉对卫太太颇为尽心,待卫大伯回南,其琐事都由管家和管家媳妇料理。
卫大伯兴冲冲地回京,不愿灰溜溜地返乡,奈何旨意昭然,他不得不回。
卫家老宅已经被没入国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卫大伯理直气壮地要求卫若兰给他买个大宅子,并安排仆从以及衣食花费。
卫三叔和卫三婶连连嗤笑,卫大伯真是痴心妄想,从前漠视卫若兰,亲自将卫若兰过继出去,晚年倒是处处依赖卫若兰,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所幸以后伯侄两个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不然卫大伯留在京城定会对卫若兰处处指手画脚。虽说伯侄早已分家,但是顶着伯父和生父的名儿,卫若兰还真会受其掣肘。
卫三叔和卫三婶暗暗庆幸三房早早分家,他们家虽无伯府的富贵,但靠着卫若兰的庇佑,即使子孙无能,也能平安富足一世,不像卫大伯一家汲汲营营,沦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之所以说家破人亡,乃因卫太太母子夫妻身娇肉贵,流放数千里未必保得住性命。
卫家长房一脉算是彻底败落,幸好这一房还能继承卫家在金陵的祭田,祭田不入官,也算一点后路,只要卫大伯不胡作非为,便足够衣食之用。
卫若兰很快就安排卫大伯上路,只买了原来卫家的两房下人送到卫大伯身边。
不知不觉到了二月,卫若兰早已上班去了,黛玉观花赏柳,读书习文,反觉有一丝寂寥,不免有些闷闷不乐,总觉得心烦。
作为贴身丫鬟,丹鹤白鹭等人都十分清楚黛玉的心事,不知不觉已入卫门五年矣,因尚未有喜,又因卫若兰位极人臣仍然待她一心一意,外面那一干心怀嫉妒的小人便开始说三道四,一二年前就有,最近卫大伯家出事,说的人就更多了,不免有些风言风语传进黛玉耳中。
&nb... -->>
得知这个消息,黛玉和卫若兰都惊呆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由休书一事,黛玉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凤姐,按卫若兰曾经写给自己看的红楼梦及其说给自己听的红学研究之作来看,凤姐的命运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没想到卫太太得意一世,竟落得和凤姐原本的结局无异,甚至犹有过之。
不过,凤姐如今过得很好,虽然没有昔年耀武扬威的富贵荣华,但是上面贾赦一味含饴弄孙,万事不管,邢夫人是万事不敢管,中间贾琏有李先生教导,兢兢业业地当着南安王府的长史官,下面儿女双全,小叔子们和出阁的小姑子都对她十分敬重,她自己心有忌惮不敢碰那些违反律例之事,可以预见她这一世绝不会像卫太太一样,绝境中又雪上加霜。
黛玉长叹一声,神情低落,轻声道:“没想到大老爷会这么做,我自然明白大太太是罪有应得,可是她更多的是被三皇子府利用,因牵扯到谋逆才判处这么重,但是,我万万没料到夫妻之情竟如此不堪一击。”
莫非,这就是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卫若兰沉默片刻,柔声道:“有的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富贵,有的可以共富贵,难以共患难,所以是否有情有义就能从这里看出几分。大千世界,不能以一句俗语作为定论,毕竟有无情无义的,也有有情有义的,端的看品行如何。大太太被休这件事,你别多想,从我在刑部大牢里见到大老爷,我就料到了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大老爷这般迫不及待。”
卫大伯本来就自私自利,不思己过,每每迁怒他人,当年他的母亲不也是因红菱之死而被迁怒至难产而亡吗?何况,卫太太和卫源在谋逆案里确实算不得无辜,卫大伯为了撇清干系,自然有千般理由万般作为。
再说,卫若兰更了解世情,似卫大伯这般的人不知凡几,十个当中有八个会以残花败柳为由休弃入狱之妻,哪怕这位妻子本身清白无辜,可他们却觉得名声不雅。
剩下的两个未被休弃的,一个苟延残喘,一个自杀谢罪。
黛玉明白其中根由后,瞪圆了似睁非睁的眼,竖起了似蹙非蹙的眉,恼恨道:“怎么就没人肃清狱中这些腌臜?纵使世间女子的确有罪,也不该受此欺辱。”
卫若兰摇头一叹,道:“你说肃清,可是谈何容易?近些年当今圣人对此事颇为仁厚,设有女监不说,许多官员获罪,其家眷都是关押在府邸后院,已较从前强了十倍。但是,人心难测,有依旧欺辱女犯的狱卒,也有不体贴自家眷属的亲人,不是一句肃清可以解决的。”
黛玉默然不语,她何尝不明白卫若兰话中所说的道理?只是身为女子,原本就遭受万般不公的待遇,如何不对此心生怜悯?
她仍然认为,获罪入狱不是卫大伯休妻的理由。
可是,卫大伯偏偏就以此为由而休弃卫太太,世人竟然视为理所当然,都说卫太太是罪有应得,没有一个人记得卫太太也曾侍奉公婆并为他们送终守孝。因此,所谓三不去不过是一条不是人人都遵守的规矩,并不能保障世间女子的终身。
细心整理行囊,打点官差,又写信给流放之地的熟人,送走心如死灰的卫太太和卫源夫妻,黛玉对卫太太颇为尽心,待卫大伯回南,其琐事都由管家和管家媳妇料理。
卫大伯兴冲冲地回京,不愿灰溜溜地返乡,奈何旨意昭然,他不得不回。
卫家老宅已经被没入国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卫大伯理直气壮地要求卫若兰给他买个大宅子,并安排仆从以及衣食花费。
卫三叔和卫三婶连连嗤笑,卫大伯真是痴心妄想,从前漠视卫若兰,亲自将卫若兰过继出去,晚年倒是处处依赖卫若兰,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所幸以后伯侄两个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不然卫大伯留在京城定会对卫若兰处处指手画脚。虽说伯侄早已分家,但是顶着伯父和生父的名儿,卫若兰还真会受其掣肘。
卫三叔和卫三婶暗暗庆幸三房早早分家,他们家虽无伯府的富贵,但靠着卫若兰的庇佑,即使子孙无能,也能平安富足一世,不像卫大伯一家汲汲营营,沦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之所以说家破人亡,乃因卫太太母子夫妻身娇肉贵,流放数千里未必保得住性命。
卫家长房一脉算是彻底败落,幸好这一房还能继承卫家在金陵的祭田,祭田不入官,也算一点后路,只要卫大伯不胡作非为,便足够衣食之用。
卫若兰很快就安排卫大伯上路,只买了原来卫家的两房下人送到卫大伯身边。
不知不觉到了二月,卫若兰早已上班去了,黛玉观花赏柳,读书习文,反觉有一丝寂寥,不免有些闷闷不乐,总觉得心烦。
作为贴身丫鬟,丹鹤白鹭等人都十分清楚黛玉的心事,不知不觉已入卫门五年矣,因尚未有喜,又因卫若兰位极人臣仍然待她一心一意,外面那一干心怀嫉妒的小人便开始说三道四,一二年前就有,最近卫大伯家出事,说的人就更多了,不免有些风言风语传进黛玉耳中。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