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wx.net,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情况却如下表所示,帝国的政府军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凌厉攻势。从范阳起兵,到洛阳沦陷,竟然只有短短三十四天。难怪安禄山会好奇:杨国忠的脑袋为什么迟迟还没有送来?[101]
作为替罪羊而被杀的,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丽族裔的高仙芝是帝国名将,也是大唐盛极而衰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故事以后还要讲到。封常清则是高仙芝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人,时任安西节度使。他对当时形势的估计跟杨国忠如出一辙,而且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声称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简直就指日可待。[102]
玄宗皇帝转忧为喜。他调兵遣将,在半个多月内设下三道防线。第一道,河南节度使张介然率军一万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道,封常清作为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洛阳,就地募兵六万;第三道,高仙芝以兵马副元帅身份守陕郡(今河南省陕县),兵力五万。有此三道防线,又有两位亲密战友并肩作战,安禄山似乎不足为虑。[103]
然而高仙芝在十二月初一刚刚离开长安,初五那天陈留就失守了。奔赴洛阳的封常清也发现,那些临时招募的兵勇根本挡不住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叛军。浴血奋战的封常清五战五败,力不能支,东都洛阳终于沦陷。[104]
屡战屡败的封常清只好西奔陕郡,高仙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退守潼关。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陕郡无险可守,潼关则并无重兵。如果叛军拿下或绕过陕郡直取潼关,帝国的东大门就会被他们打开,首都长安就会危如累卵。
唐玄宗却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杀了。
已经很难判断皇帝当时的心理,只知道封常清兵败之后三次派人报告战况,玄宗都拒不接见;自己想亲赴长安面陈利害方略,走到渭南也被挡回。相反,一个小人的谗言玄宗倒是全听进去了,尽管那家伙无德无能也不会打仗。[105]
小人叫边令诚,是皇帝派到高仙芝身边监军的宦官。监军制度古已有之,宦官监军却是唐玄宗的发明。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出此昏招,结果却不难想象:不懂军事的边令诚颐指气使,身经百战的高仙芝则嗤之以鼻。那个以皇帝为后台的家伙向高仙芝索贿,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响应。[106]
边令诚怀恨在心,封常清的战败和高仙芝的转移则给了他打击报复的口实。洛阳沦陷六天之后,已经被免去职务的封常清又被边令诚奉玄宗之命斩于潼关军中。临刑前,封常清交出了早就写好的遗表,文中希望皇帝不要轻敌,盼望朝廷早日平叛。拳拳报国之心,可谓跃然纸上。
封常清被杀后,边令诚又奉命来杀高仙芝。高仙芝悲愤满腔地对边令诚说:遇敌而退,我死有余辜。但,以贪污军粮军饷为罪名,这是诬陷。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将士个个都在,足下莫非真不知道我高仙芝有没有贪腐罪?
边令诚不回答。
高仙芝便对部下说:弟兄们,我把大家召来,原本是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现在却只想讨句公道话。如果我真的贪污了诸位的粮饷,就喊有罪;没有,请喊声冤枉。
结果,三军将士齐呼冤枉,吼声震地。[107]
此案影响长远。就唐代而言,它开启了宦官干政左右朝局的祸端。就历史而言,同样的错误明代还要再犯。这就不能不做出深刻检讨,但也只能留待将来。因为宦官之祸要到明代才登峰造极,才真正令人发指。
唐玄宗却一点都没发现错了。照理说,他应该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何况被杀的还是既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名将!他也应该知道,如果不是高仙芝采纳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自己根本就不可能稳坐在长安。现在,大敌当前而长城自毁,他又靠谁去抵挡来势汹汹的安禄山?
皇帝想到了哥舒翰。
情况却如下表所示,帝国的政府军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凌厉攻势。从范阳起兵,到洛阳沦陷,竟然只有短短三十四天。难怪安禄山会好奇:杨国忠的脑袋为什么迟迟还没有送来?[101]
作为替罪羊而被杀的,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丽族裔的高仙芝是帝国名将,也是大唐盛极而衰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故事以后还要讲到。封常清则是高仙芝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人,时任安西节度使。他对当时形势的估计跟杨国忠如出一辙,而且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声称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简直就指日可待。[102]
玄宗皇帝转忧为喜。他调兵遣将,在半个多月内设下三道防线。第一道,河南节度使张介然率军一万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道,封常清作为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洛阳,就地募兵六万;第三道,高仙芝以兵马副元帅身份守陕郡(今河南省陕县),兵力五万。有此三道防线,又有两位亲密战友并肩作战,安禄山似乎不足为虑。[103]
然而高仙芝在十二月初一刚刚离开长安,初五那天陈留就失守了。奔赴洛阳的封常清也发现,那些临时招募的兵勇根本挡不住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叛军。浴血奋战的封常清五战五败,力不能支,东都洛阳终于沦陷。[104]
屡战屡败的封常清只好西奔陕郡,高仙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退守潼关。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陕郡无险可守,潼关则并无重兵。如果叛军拿下或绕过陕郡直取潼关,帝国的东大门就会被他们打开,首都长安就会危如累卵。
唐玄宗却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杀了。
已经很难判断皇帝当时的心理,只知道封常清兵败之后三次派人报告战况,玄宗都拒不接见;自己想亲赴长安面陈利害方略,走到渭南也被挡回。相反,一个小人的谗言玄宗倒是全听进去了,尽管那家伙无德无能也不会打仗。[105]
小人叫边令诚,是皇帝派到高仙芝身边监军的宦官。监军制度古已有之,宦官监军却是唐玄宗的发明。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出此昏招,结果却不难想象:不懂军事的边令诚颐指气使,身经百战的高仙芝则嗤之以鼻。那个以皇帝为后台的家伙向高仙芝索贿,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响应。[106]
边令诚怀恨在心,封常清的战败和高仙芝的转移则给了他打击报复的口实。洛阳沦陷六天之后,已经被免去职务的封常清又被边令诚奉玄宗之命斩于潼关军中。临刑前,封常清交出了早就写好的遗表,文中希望皇帝不要轻敌,盼望朝廷早日平叛。拳拳报国之心,可谓跃然纸上。
封常清被杀后,边令诚又奉命来杀高仙芝。高仙芝悲愤满腔地对边令诚说:遇敌而退,我死有余辜。但,以贪污军粮军饷为罪名,这是诬陷。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将士个个都在,足下莫非真不知道我高仙芝有没有贪腐罪?
边令诚不回答。
高仙芝便对部下说:弟兄们,我把大家召来,原本是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现在却只想讨句公道话。如果我真的贪污了诸位的粮饷,就喊有罪;没有,请喊声冤枉。
结果,三军将士齐呼冤枉,吼声震地。[107]
此案影响长远。就唐代而言,它开启了宦官干政左右朝局的祸端。就历史而言,同样的错误明代还要再犯。这就不能不做出深刻检讨,但也只能留待将来。因为宦官之祸要到明代才登峰造极,才真正令人发指。
唐玄宗却一点都没发现错了。照理说,他应该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何况被杀的还是既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名将!他也应该知道,如果不是高仙芝采纳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自己根本就不可能稳坐在长安。现在,大敌当前而长城自毁,他又靠谁去抵挡来势汹汹的安禄山?
皇帝想到了哥舒翰。